最近a16z对硅谷的传奇人物——LinkedIn 联合创始人、顶级投资人 Reid Hoffman 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,在访谈当中这位硅谷大佬提出几个令人惊讶且违反直觉的观点。比如当所有人都关注 AI 多么强大时,它的真正局限性是什么?又比如当媒体宣称 AI 将取代工作时,它实际的普及路径又是什么?接下来,我就为大家整理一下Reid Hoffman的一些主要观点。
1. 为何顶级 AI 的表现仅为“B-”:共识的陷阱
Reid Hoffman 分享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亲身经历:为了准备一场关于“AI 是否会在几年内取代所有医生”的辩论,他使用了所有顶级的 AI 模型——包括 OpenAI 的 ChatGPT-4、Anthropic 的 Claude Opus、谷歌的 Gemini Ultra 以及微软的 Co-pilot——并运用了自己所有的提示工程技巧,希望得到一个强有力的论点。
即便如此,结果依然令他失望。尽管这些 AI 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分析师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,但它们提供的论点质量仅仅是“B-”或“B”的水平。
这其实点出了现在大语言模型(LLM)的一个大问题:它们特别会总结和输出 “大家都认可的观点”,也就是网上那些优质文章里的主流看法。但要是需要真正跳出常规、换个角度想问题,或者从其他领域找灵感,它们就明显不行了。 这一点特别关键,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未来专家的价值。专家不用再靠 “记多少知识” 取胜,而是要变成 “会用知识库的高手”(expert user of the knowledge store)—— 擅长做 AI 做不到的事,比如多些发散思考、多些跨界联想,这样才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,甚至挑战那些公认的观点。
2. 真正的机会在“硅谷盲区”,而非显而易见之处
当被问及 AI 投资策略时,Hoffman 详述了他的三层布局,这远比单一押注更为深刻,展现了其投资组合的战略思维。
首先,是“显而易见的赛道”。这包括聊天机器人、编程助手和生产力工具。Hoffman 承认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领域,但其问题在于“对所有人来说都显而易见”,因此竞争异常激烈,很难做出差异化的投资。
其次,是探索 AI 如何颠覆现有的 Web 2.0 平台。平台变革之际,一个关键问题是:“因为 AI 的出现,是否会有新的 LinkedIn 成为可能?” 这类投资关注的是在既有商业模式(如网络效应、企业集成)的基础上,AI 能否重塑格局。
第三,也是 Hoffman 投入时间最多的领域,是他所谓的“硅谷盲区”(Silicon Valley blind spots)。这指的是那些 AI 能够发挥巨大作用,但通常被硅谷主流所忽视的领域,因为它们不完全属于“比特”(纯软件)的世界。硅谷的传统思维倾向于将一切都归结为软件问题,但这恰恰忽略了 AI 在物理世界(原子)和数字世界(比特)交叉点上的巨大潜力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生物科技和药物研发。Hoffman 参与联合创办的 Mattis AI,其目标就是创建一个“以软件开发速度运行的药物发现工厂”。这正是 AI 在“原子世界”和“比特世界”交叉点上创造奇迹的体现。通过强大的预测能力,AI 可以在一个如同“在太阳系里捞针”般庞大的可能性空间中,找到那百分之一的有效方案。
Hoffman 认为,投资“盲区”更有可能创造出下一代颠覆性的标志性公司,因为这里竞争较少,且“跑道更长”。
3. AI 普及的秘密武器:“更懒、更富”的人性法则
关于 AI 将如何被社会广泛采纳,Hoffman 提出了一个极其精辟且符合人性的框架:“更懒、更富”。
他观察到,那些直接宣称“我有个产品会让所有人失业”的推销是行不通的,因为“没人会买那样的产品”,它会引发巨大的抵触情绪。相反,真正能成功推广的 AI 工具,是那些能够让个体用户——无论是医生、律师还是小企业主——实现“工作时间更少,赚得更多”的工具。
这个框架的现实意义在于,它揭示了 AI 的普及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、由个人利益驱动的过程,而非仅仅是企业自上而下的效率革命。这解释了为什么 AI 在个体执业者和中小企业中的采纳速度,可能远比在那些存在“委托代理问题”的大型企业中更快。对于一个诊所医生或独立律师来说,一个能让他服务五倍客户的工具,带来的好处是直接且实实在在的。
4. AI 被严重低估了,因为我们总用现在评价未来
在一个看似 AI 被过度炒作的时代,Hoffman 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:在“真实世界”中,AI 其实被严重低估了。
他认为,人们之所以低估 AI,是因为犯了一个根本性的“类别错误”:他们用 AI 当下的表现来评判它的价值,而不是从它惊人的发展曲线上看待其潜力。
Hoffman 用了一个生动的类比:“两岁半的老虎伍兹”。当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打出了一记完美的高尔夫直球,愚蠢的观察者会说:“我比他打得远多了。”而聪明的观察者则会惊叹:“哇,如果这个孩子继续这样发展,他未来将不可限量。”
许多人对 AI 的态度就像前者。他们可能在过去某个时间点试用过某个版本的 AI,发现它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,于是就此下结论说“AI 不行了”。这完全忽略了 AI 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进步。
正如 AI 领域的思想家 Ethan Mollick 的名言所说:
The worst AI you're ever going to use is the AI you're using today.
(你用过的最差的 AI,就是你今天正在用的这个。)
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因为 AI 的某个不完美瞬间而否定它的整个未来。Hoffman 甚至直言:“如果你今天还没有找到一个 AI 的严肃用途,说明你还不够努力。”我们必须改变视角,持续尝试,才能跟上这趟飞速前行的列车。